海西文学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3 posters

向下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Empty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帖子  昔我往矣 2012-01-18, 04:40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山水相连。历史上中朝之间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还是后来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旗帜鲜明支持中国,中朝之间的关系都显得格外特殊,那时,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朝鲜曾周旋于中苏两个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但后来苏联解体,自顾不暇,朝鲜从此失去了一座靠山;之后,中国又承认了韩国,中朝关系变得微妙。近几年,朝鲜一方面全民皆兵,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对外大肆炫耀核能力;另一方面却实行封闭,又给这个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度披上了神秘色彩。

一个旅游的机会,随团到了长白山,有机会去了趟朝鲜。

旅游的第三天下午,我们来到了鸭绿江边。隔江望去,朝方的房屋沿江而建,平房居多,以白色为主,由于年久失修的原因,大都显得破旧凌乱。江边三三两两有许多人在洗澡或洗衣服,远远的可以听到他们的说话声。

晚上住在距朝鲜仅一江之隔的朝鲜族民族村中,对面是朝鲜第三大城市—惠山市。站在院中,鸭绿江的水声隐隐可闻。仰望夜空,但见月光皎皎,星河璀灿。然而,边陲的夏夜被一江分割成了截然相反的两个版本:一边是灯火通明,篝火、朝鲜族歌舞和着欢声笑语演绎着祥和与欢乐;而对岸却是漆黑一团,微微的星光更衬托出死一般的沉寂。强烈的反差让人们对隔岸充满了好奇和猜测,这一夜大家都没休息好。

第二天一早,导游向我们详细讲解了入朝后的各项禁忌,比如,手机和充电电池不能带(其实带了也没用,朝鲜根本就没有信号),高倍望远镜和带长变焦镜头的照相机不能带,书籍、报纸有文字的东西不能带。另外,不要在朝鲜人面前谈论那里如何贫穷,因为他们很自尊,而且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能听懂中国话;不要谈论他们的领袖,如果被听到了,很快就会有人告密,为你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在浏览朝方的历史胜迹时,态度要庄重;与领袖铜像照相,领袖的形象要照全等。还未入朝,这一大堆禁忌已让我们有点发蒙了。导游还告诉,朝鲜食物短缺,入境前可以买一些东西带过去,如方便面、火腿肠,还要买一些糖果、铅笔等小礼品。方便面、火腿肠是自己吃的,而糖果、铅笔是送给朝方表演节日的小学生的。

我们从长白口岸出境。中方边防人员的检查很随便,只是查了查签证,随身的东西看都不看就放行了。走上鸭绿江大桥,身后的国门在蓝天白云的烘衬下,显得格外高大气派,红红的国徽耀眼夺目。前方朝方的检查站是一座二层小楼,既简陋又陈旧。几个朝鲜士兵戴着大檐圆圈军帽,穿着土绿色的服装,腰间斜挎着冲锋枪站立在桥头。大概是营养不良的缘故,他们显得格外清瘦,面带菜色。在一间大厅里,几个朝鲜军人仔细检查了我们的随身物品,同行的一位在包里放了几张报纸准备路上看----自然被没收了。半个小时后,一辆中巴车载着我们向朝鲜腹地驶去。同车的还有两名朝鲜人,一名是朝方导游,人长得很清瘦,皮肤黝黑,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一身深兰色的西装,看上去像个学者。另一位也同样清瘦,同样黝黑,只是面无表情,至于他的身份,一时还搞不清楚。

出了惠山市不久,便没有了柏油路,汽车在土路上飞驰,车后扬起了很高的尘土。车内没有空调,又不敢开车窗,车内顿时热了起来。一路上,朝方导游用有些生硬的汉语向我们介绍车外的景色。

由于少有工业的缘故,朝鲜可谓到处是碧水蓝天。天像是蓝色的锦缎,云则像是绣在蓝缎上的白絮。我们沿江而行,路下面的江水清澈见底,水浅的地方,激起的浪花雪堆一般洁白。两边的田地里种着些水稻、土豆、玉米、卷心菜等作物,但长势并不好,不是羸弱纤细,就是“草盛豆苗稀”,地里的卷心菜只有人的拳头大小——难怪朝鲜总闹粮荒。

朝鲜的交通业很不发达,朝鲜人多是以步代车,因此,公路上行走的人很多,大多是穿着褐色衣服的平民,见车过来,远远的就慌忙躲向路边。路上的军人也不少,有男有女,三两一伙,背着枪,昂着头大走行走。中方导游警告大家,绝对不可以拍照朝鲜军人,否则是要惹出麻烦的。一路上遇到的车辆很少,在近两天的行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汽车不过二十辆,大多是苏联时代的喀斯车和中国的老解放,车箱的四角用木棍一支,上面蒙上块塑料布,既拉人又拉货,见到拉人最多的一辆,大概塞了七十多人。沿路不时要经过一些军人把守的哨卡,车上那个神秘的朝鲜人一挥手,便立即放行了。

中巴车在中途停了下来,导游告诉大家,在这里短暂休息一下,渴了的话,路边有泉水。

一小片茂密的树林里,建着一个很别致的小亭子,亭子中一股清泉从山石间涌出。水泉边立有一块碑,写满了鲜红的朝文,一问朝方导游,才知道碑文写的是这个亭子和泉水的来历。原来,为了让路人在干渴的时候可以喝到甘甜的泉水,金正日将军派人修了这个亭子。水泉边还准备了几个水瓢,勺一点喝一口,果真清冽甘甜。

喝完水还没来得及走开,身边忽然来了不少身着学生服装、排队喝水的人。中方导游悄悄告诉我们,他们是大学生,暑期在拉练,若在平时,你是不可能这么近接触朝鲜人的。那些学生也看出我们是外国人,一边喝水,一边偷偷地看,怯怯的目光中夹杂着好奇。不知什么时候,忽然觉得身边多了个人,回头一看,是那个神秘的朝鲜人,幽灵一般,正用一种很古怪的目光盯着你,让人顿时心头一凛。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三池渊市一个专门招待外国人的宾馆。这是一个十分僻静的地方,坐落在一片密林之中,离有朝鲜人居住的地方很远。中方导游告诉大家,早晚出来散步,绝不可离开宾馆一百米,否则责任自负。这时才明白把宾馆建在这里不光是因为环境好,另一个原因是好隔离,好监控。第二天,同行的几位早起溜弯,果然在离宾馆百米的地方让隐藏在树林中的军人拿枪拦了回来。

宾馆大厅墙壁的正中央,悬挂着金氏父子站在长白山天池边的巨幅画像。去了几个地方后,发现重要场所全是这样。金氏父子在朝鲜已成为神了,家家供奉,这情形与中国六七十年代差不多。宾馆大厅的一侧,有个卖东西的地方,除了可怜的几种中国产的食品,就是金氏父子的书籍、邮票和纪念像。想买回几样留个纪念,却找不到卖东西的服务员。中方导游说,朝鲜有点像中国的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东西卖出卖不出与个人没关系,服务员没有积极性。

午餐安排在宾馆的餐厅里。菜一共是十二个小盘子,仔细一看是六个菜分成的,有鸡蛋、鱼、炒菜,虽不丰盛,但吃饱没问题,这让大家来之前的顾虑少了许多。只是朝鲜菜辣的居多,吃多了,胃有些不舒服。服务员是两个漂亮的小姑娘,略懂一些中国话,稍微加一些手势,就可以做简单的交流,但仅限于餐桌上的吃喝服务,别的绝不多说一句。

住的条件还不错,两人的标间。大概是使用不多的原因,屋内的东西都很新、很干净。地面上铺着凉席,采用的是地暖,光脚走在上面,暖暖的很是舒服。仔细查看一下室内的用品,像电视、冰箱(空的)、壁灯、床头柜等几乎全是中国制造的。打开电视,只有一个频道,从播音员激动的语气和画面看,肯定是歌功颂德之类的节日,完了,播的是二战期间的苏联电影,语言不通,怎么也看不懂。

在宾馆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们去参观白头山密营。白头山就是中国的长白山,朝鲜人叫它白头山。据说,当年金日成曾在长白山脚下建立秘密营地,抵抗日本鬼子,而金正日也在这里出生。白头山密营在朝鲜已成为圣地,仿佛当年中国的韶山或井岗山。由于自然环境保护得很好,这里到处古木郁郁,小溪潺潺。走在密林之中,清风习习,让人倍感清爽。

一座木屋被说成是金正日出生的地方,屋里陈设着被褥、毛毯、碗筷之类的用品,有的还用玻璃罩了起来----那是金日成或金正日用过的东西。小屋的背后是一座兀立的山峰,山峰上的正面端刻着三个鲜红有大字,导游说那三个字是“正日峰”。正日峰下一块石碑上刻有金日成用中文和朝文写的诗,诗的内容是赞美金正日的。来这里朝拜的朝鲜人很多,有军人、工人,也有学生。人们轻手轻脚,凝气屏声,满脸的恭敬与虔诚。

朝方导游请来了女解说员。解说员长得很漂亮,五官端正,肤色嫩白,穿着没有军徽的军服,腰扎皮带,足登马靴,英姿飒爽,一副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样子,在面带菜色的朝鲜人中十分抢眼。看到深山密林中还有如此佳人,大家纷纷和她合影留念,有人照了好几张才罢手的。临了,每个人偷偷给了十元钱小费。

晚饭还是回到宾馆吃。饭菜的样式与午餐是一样的,六个菜分成十二盘。由于不太适应朝鲜菜的辣,有的人将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火腿肠拿出来大家分着吃了。

与午餐不同的是,餐厅里还有几桌朝鲜人在吃饭。吃饭的人大都六七十岁,个个红光满面,气色不错,没有一般朝鲜人的黧黑。吃***,这些人在手风琴的伴奏下轮流着又唱又跳,一副十分开心的样子。一问中方导游,才知道这些人在朝鲜战争期间成了南朝鲜的俘虏,直到五十多年后才被释放回家。朝鲜人把他们当作民族英雄,不仅安排成家,管吃管住,而且天天在国内各地休养。乍一听,这些人的日子还真不错,衣食无忧,吃喝不愁,但中方导游又悄悄说,别看这些人生活不错,但实际上被软禁了,除了好吃好喝之外,一点自由都没有,走到哪里都有安全部门的人陪着,不能与外人接触。果然,第二天早晨,他们其中一位懂中国话的老人刚与我们交谈了几句,便立即遭到昨晚与他们一直唱歌的一位年轻女士的严厉警告。

习惯于国内的自由生活,这里的夜晚显得十分无聊。想打牌,无牌可打;看电视又看不懂。原以为这一夜注定要在寂寞中捱过,不想到晚上十点多,电视中竟播放了中国的电视剧《八路军》,让人好不兴奋。第二天一早,大家谈论的几乎全是这事。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三池渊纪念广场。整个广场全部用花岗岩铺成,正中是一座巨大的金日成戎装铜像,挎着驳壳枪和望远镜的金日成神采奕奕地目视着远方。铜像有二十多米高,锃光瓦亮,一尘不染,光彩夺目。

广场的后面是一个湖,“三池渊”的名字就缘于湖里的三个水潭。清晨灿灿的阳光照在碧蓝湖面上,天光、湖光融为一色,湖水仿佛一块晶莹的蓝宝石。

离开广场,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白头山纪念馆。白头山纪念馆是一个两层楼的建筑,进门是一个环型大厅,很宽敞。大厅的正面是一幅巨大的示意图,女讲解员用带着深情的激动语调为我们讲解了金日成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走上二楼的放映厅,讲解员为我们播放了一些反映金日成战争期间和战后生活的电影片段,其中就有曾经红遍中国的《卖花姑娘》。当在卖花姑娘的祖国听到那首熟悉的卖花曲子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看到我们这样动情,朝方的讲解员和导游倒有些惊诧了。

从白头山纪念馆出来,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普天堡战斗遗址。这里同样有一个塑着金日成铜像的广场,与三池渊广场不同的是金日成的铜像小了些,也不像前面那样目视前方而是挥起了手臂,像是在做战前动员或是发动群众。出于对朝鲜人民的尊重,我们买了两束鲜花敬献在金日成的铜像前。广场的旁边保留着几处日本人统治时期的木屋子。朝方导游告诉大家,当年,金日成将军曾在这里指挥过一场袭击日本人警察暑的战斗,现在屋子的墙壁上还残留着的当年的弹孔。不过那场让朝鲜人自豪万分的战斗,看起来规模并不大。

顺着来路返回,我们又回到了入境的惠山市。

中午时分,我们参观了惠山市的金贞淑女子师范大学。据说,这是朝鲜第二大师范大学,仅次于平壤师范大学,有师生近三千人。早就听说朝鲜实行义务教育,所以大家对参观学校格外感兴趣。朝方导游告诉大家,朝鲜实行十一年义务教育,学前一年,小学四年,中学六年。而上大学是要交费的,不过费用不高,主要由国家承担。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金贞淑女子师范大学是以金正日母亲之名命名的大学,按理说应该条件不错,但学校的简陋与破旧却让我们吃了一惊。学校可以向外人展示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我们只参观了两个标本室、一个琴房(只有一架钢琴)、一个只有四台电脑的“计算机”教室、礼堂和体育馆。礼堂大概建于半个世纪之前,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又黑又破。同行的一位女士想要坐椅子休息一下,不料椅子竟翻了过来,差点把人扣在地上。学校的体育馆更是破得可怜,排球场地的排球网已破旧不堪,像一张破渔网挂在上面;篮球场上只有一个旧篮球,还没了气。

看到我们对学校比较感兴趣,那个神秘的朝鲜人竟悄悄问起我们的身份来,当听说我们都是搞教育工作的时,他在我们面前第一次露出了笑意,原来,他的母亲也是惠山市教育部的干部。

悄悄问了问大学老师的工资,大概有3000朝币。中方导游说,这点钱只够买点油盐酱醋,在黑市,人民币与朝币的汇率已达到1比380元,3000元折合成人民币只有七八元钱。

午饭在惠山市的一个宾馆里吃,因为离中国仅一江之隔,所以饭菜的品种和样式多了些,但味道却很难吃。吃过午饭,我们来到此次朝鲜之行的最后一站——惠山中学。惠山中学是一个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学校,金日成五十年代曾到过这里视察,金正日也看过学校艺术团的演出并给了很高的评价。因此来这里看学生的文艺演出,也是此行的重要内容。演出在学校的室内体育场中进行。孩子们穿着艳丽的朝鲜族服装,唱歌、跳舞,弹琴,表演的节目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十分精彩。尤其让人惊叹的是他们还能用比较流利的中文演唱中国歌曲,像《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小草》和《中国少先队之歌》,唱得都真切感人。演出的尾声,两名学生在歌声中挥舞着中朝两国国旗跑入场地,全场的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看到学生们手中飘动的两国国旗,让人深切感到了中朝友谊的代代相传。顿时,掌声响彻整个体育场。演出结束后,大家把带去的食品和糖果分给了孩子们,看着他们天真纯情的笑脸,心里忽然觉得有点不是滋味。

尽管离开祖国只两天时间,但此时大家已归心似箭了。回到海关时,朝方人员似乎只对照相机感兴趣,他们认真仔细地检查了相机里的每一张照片,凡他们认为有问题的,一定要删了去。折腾了好一阵,我们才被放行。走上鸭绿江大桥,再次看到高大的国门,真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忽然觉得应该照一张国门的相片留作纪念,不想,刚拿起相机,背后突然响起了刺耳的哨声,原来是朝方人员认为我们还没有走过桥的中线,连忙鸣哨警告。我们忙收起相机,在朝鲜军人的哨声中慌慌张张跑回了祖国。

朝鲜之行,亲自感受了这个国度的神秘,也目睹了它的落后与贫困,因此感触颇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一是感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没有伟人的远见卓识和英明决策,或许我们与朝鲜人民一样,还生活在那种极度个人崇拜的年代里,过着贫穷的日子。二是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是世代相传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而割裂。在朝鲜的每一个地方,接触到的每一个朝鲜人几乎对中国人都表示着友好,这表明中朝友谊已深入人心,成为把中朝两个比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朝鲜归来,常有一种心愿聚涌在心头,就是真心希望朝鲜人民早日富裕起来,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昔我往矣
管理员
管理员

帖子数 : 916
注册日期 : 12-01-02

返回页首 向下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Empty 回复: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帖子  君子弃书 2012-01-21, 17:04

没有去过朝鲜,朝鲜人民现在还好吗~~~

君子弃书
管理员
管理员

帖子数 : 599
注册日期 : 12-01-03

返回页首 向下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Empty 回复: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帖子  昔我往矣 2012-01-21, 17:53

看他们孤独地坚守和简单地幸福着,清贫地自尊着……提起这个国度,总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肯定不乏敬意:有一些东西,我们丢掉了,他们一直留存,那些东西因为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

昔我往矣
管理员
管理员

帖子数 : 916
注册日期 : 12-01-02

返回页首 向下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Empty 回复: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帖子  星星 2012-01-22, 20:24

昔我往矣 写道:看他们孤独地坚守和简单地幸福着,清贫地自尊着……提起这个国度,总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肯定不乏敬意:有一些东西,我们丢掉了,他们一直留存,那些东西因为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
的确,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足的同时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有时才有得,认识到了失去,努力找回来就是了,我们海西人不是正在努力找回那份单纯和简单吗

星星

帖子数 : 1
注册日期 : 12-01-22

返回页首 向下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Empty 回复: “风之子”的《朝鲜纪行》(散文)

帖子  昔我往矣 2012-01-23, 04:17

星星 写道:
昔我往矣 写道:看他们孤独地坚守和简单地幸福着,清贫地自尊着……提起这个国度,总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复杂的情绪,里面肯定不乏敬意:有一些东西,我们丢掉了,他们一直留存,那些东西因为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
的确,我们在物质不断富足的同时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有时才有得,认识到了失去,努力找回来就是了,我们海西人不是正在努力找回那份单纯和简单吗

星星所言极是!在丰富物质的同时,我们得丰腴精神,有一些纯洁和美好,有一些信念和愿望,我们永远不能丢,不能忘!比如润泽我们心灵的诗歌,给予我们力量的吟唱~~~~

昔我往矣
管理员
管理员

帖子数 : 916
注册日期 : 12-01-0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